谁能想到,吃顿火锅的功夫,锅里居然多了一泡尿?2025 年 3 月,上海某海底捞包间里,两名醉酒男子对着火锅撒尿的视频全网疯传。短短 48 小时,话题阅读量破亿,“海底捞卫生门” 直接冲上热搜榜首,而这家曾以 “服务天花板” 著称的餐饮巨头,却因公关操作频频翻车,硬生生把危机变成了品牌灾难。

公关第一步就 “歪楼” 事件曝光后,海底捞先是沉默两天,随后转发警方通报称 “已更换锅具并消毒”,轻描淡写的态度瞬间点燃怒火。网友炸锅:“换锅具就完事了?消费者吃进去的恶心谁负责?” 更离谱的是,海底捞竟呼吁 “不要攻击涉事未成年人”,被调侃为 “圣母式公关”。对比日本寿司郎事件 —— 当年少年舔酱油瓶的视频曝光后,寿司郎不仅全面撤换餐具,CEO 当众鞠躬道歉,还推出 “全店监控直播” 挽回信任。反观海底捞,避重就轻的操作让公众直呼:“这届公关该下课了!”

踩中三大致命雷区 道德绑架式回应:用 “宽容未成年人” 转移焦点,却忽视消费者才是真正的受害者。网友吐槽:“我们心疼的是自己可能吃过‘加料’火锅!”- 威胁式追责:律师声明要起诉传播视频的网友,被批 “抓小放大”。有人怒怼:“不去告撒尿的,反倒威胁曝光的?这波操作 666!”
- 自救动作太抠门:胖东来曾因员工受辱直接给顾客发 500 元消费券,而海底捞仅发放 50 元优惠券。网友冷笑:“这是打发要饭的?”
社会焦虑背后的品牌信任崩塌 事件发酵背后,是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深层焦虑。评论区出现大量 “后遗症”:“现在看火锅沸腾都像在煮尿”“去海底捞得自带锅底”。更有人扒出涉事男子穿万元奢侈鞋,引发 “富二代特权” 争议,性别偏见话题也随之升温。海底捞本可作为 “受害企业” 博同情,却因公关失误被贴上 “纵容恶行” 的标签,品牌形象一夜回到解放前。

翻盘机会在哪里? 业内人士支招:学学胖东来的 “真金白银 + 情感牌”!若海底捞能做到三点 ——
- 全国门店直播后厨消杀流程;
- 设立千万级消费者健康保障基金;
- 把涉事门店改造成 “食品安全教育基地”
—— 或许还能绝地求生。毕竟,当年三星爆炸门后靠 “Note7 全额退款 + 送新机” 成功止损,危机处理的核心永远是:把钱花在刀刃上,把态度写在行动里。
这场 “小便门” 给所有企业敲响警钟:互联网时代,危机公关没有 “擦边球” 可打。消费者要的不是漂亮话,而是实打实的安全感。海底捞若继续 “既要面子又要里子”,恐怕下次热搜标题就该变成 ——《曾经排队两小时的海底捞,为何没人吃了?》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