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一则“男子在海底捞锅底撒尿”的视频引爆全网。与以往“教科书级”的危机公关不同,海底捞此次的回应被网友痛批“和稀泥”,甚至被贴上“史上最失败公关”的标签。从2017年卫生丑闻的逆风翻盘,到如今的舆论翻车,海底捞的公关策略为何天差地别?这场闹剧背后,暴露了企业危机管理的哪些致命漏洞? 醉酒未成年人的荒唐行为 2月24日凌晨,两名17岁男子在上海某海底捞包间醉酒后,公然站上餐桌向火锅内小便,并拍摄视频上传网络。然而,直到10天后舆情发酵,海底捞才向警方报案。更令公众不满的是,品牌首次回应竟以“涉事者为未成年人”为由,呼吁“避免传播攻击”,却未明确追究涉事者责任,反而强调“追究恶意传播者”。网友直言:“撒尿的人被保护,转发的人被追责?这是什么逻辑!” 2017年,海底捞后厨被曝“老鼠爬食品柜”,但3小时内发布致歉信,承诺“锅我背、错我改、员工我养”,甚至公开整改负责人电话,最终逆袭成公关范本。反观此次事件: 10天“空窗期”暴露监控盲区,消费者质问:“这期间有多少人吃过‘问题锅底’?” 首次声明避谈追责,被批“慷他人之慨”,忽视公众食品安全焦虑。 一贯标榜“服务至上”,却未对涉事门店卫生管理失职致歉,反而强调“更换锅具”,被指治标不治本。 江苏蓝天彬律师指出,涉事者若属实,已构成寻衅滋事,可处5-15日拘留;若视频造假,发布者同样面临追责。而海底捞的“宽容”态度,被质疑变相纵容:“17岁已具备基本是非观,品牌方若因年龄妥协,等于传递‘未成年可肆意妄为’的信号。”更有网友追问:“未成年人饮酒谁之过?海底捞是否违规售酒?”——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商家向未成年人售酒需承担法律责任。 2017年海底捞用“保护员工”引发共情,此次却因“保护施害者”激怒大众。 近年来“熊孩子”事件频发,公众对“未成年特权”忍耐度已达临界点。 事件曝光后,海底捞虽称“更换锅具”,但消费者心理阴影难消,网友调侃:“下次吃火锅得自带检测仪?” 海底捞的教训印证: 1. 黄金4小时回应机制失灵,舆情已在10天内发酵成信任危机。 2.企业需平衡“保护品牌”与“维护公序良俗”,切忌“牺牲公众利益换口碑”。 3.年龄不能成为逃避追责的借口,品牌方应与法律立场一致,而非“自我感动式宽容”。 海底捞的案例再次验证:危机公关不是文字游戏,而是价值观的试金石。当企业选择“和稀泥”而非直面问题,失去的不仅是舆论阵地,更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权利。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