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间回到20年前,那个琼瑶剧火爆全国的年代,你是否有想到,20年后通讯如此发达,一部手机可以走遍天下。 以前出门办事要带钱,娱乐只有看电视,远方的亲戚朋友一年打两通电话,虽然一切都不算方便,但觉得实在。今天随时随地社交、购物、娱乐,距离拉近了,却没有以前那种满足感。 网络的无限链接,到底是好还是坏?以Facebook、微信为代表的社交软件,囊括了人们日常的吃喝玩乐,世界确实更加紧密了,但人们的隐私数据也无限暴露。 在便捷和隐私两者之中,你会选择哪一方? Facebook的影响说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巨头,就不得不提Facebook这家公司。作为全世界五大互联网巨头之一,Facebook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这也是为什么国内一直未开放的原因。我们来看两则新闻: 1. 2017年11月,Facebook的COO桑德伯格出席了美国国会举办的听证会,讨论议题是俄罗斯情报组织对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干扰问题。后来整个过程的书面证词公布,俄罗斯过去两年在Facebook上发表了8万篇试图影响美国政治的帖子,总计有1.26亿人看过这些内容。 1.26亿人是什么概念?这是美国公民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2016年美国大选总投票人数是多少?1.37亿。也就是说,看过俄罗斯情报部门制作的内容的人数和大选投票人数几乎是一样的。 虽然这两部分的人多少有重叠,但毫无疑问,Facebook在大选中起到的负面作用比人们想象的要恐怖。 2. 2018年1月Facebook宣布,核心的“信息流”产品,人们打开Facebook直接会看到的各种朋友、他人、机构发出来的内容,会进行大幅的算法调整。信息流未来将会重点关注对于用户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沟通和分享内容。 比如亲朋好友之间的私人互动,某个亲戚家的最新照片,或者亲朋好友都十分关注的某个新闻等等,而来自新闻网站或者品牌厂商的媒体内容将会减少。这个消息一出,Facebook的股价大跌4%。 这两件事彻底地暴露了Facebook一些最底层的问题,也是Facebook和扎克伯格在未来最值得担忧的一些问题,就是用户会不会抛弃Facebook转而投向其他应用? 用户的选择其实Facebook一直是很防范其他社交应用的崛起,一旦有潜在对手出现,Facebook不是收购就是抄袭,之前咱们聊到过的对于Snapchat,Instagram直接抄袭它的功能就是例子。 Facebook甚至还设立了一个“早鸟”监控系统,来监视市场上出现的新社交应用软件。 有一位科技行业分析师讲过一个很经典的关于社交产品的理论:如果我们在最底层理解社交产品的话,其实你会发现,本质上,世界上有两类社交产品,一类是“电话本”,一类是“电话”。 电话本是非常有价值的,不管是私人朋友、工作同事,还是合作伙伴,曾经认识的熟人,他们都在你的电话本上记录着,要是加了“社交”元素的电话本就更加厉害。 你可以看到电话本上每个人的动态,电话本上的不同联系人可以分成各种群组产生更多联系,甚至这些联系人还能生产出各种专业或者娱乐的内容供人们观看。 用户界面 而“电话”是一个非常私人的东西。“打电话”这个行为背后意味着三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打电话意味着将对方正在做的任何事情打断,并且发出一个讯号:“你现在必须要把注意力放到我身上”; 第二,打电话意味着切断一切和其他任何人交流的机会,把这段时间完全交给双方; 第三,打电话意味着这个电话一旦挂断,刚刚发生的那些对话和内容就随风飘散。 “电话本”是一个静态的东西,核心在于所有的联系人名单加上他们之间所有的关系;“电话”是个动态的东西,核心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东西。 很显然,Facebook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是“电话本”而不是“电话”。美国Snapchat是电话,韩国KaKao是电话。所以Facebook一直在想办法在产品上增加一些功能:朋友动态、新闻内容、娱乐视频,努力把自己从电话本变成电话。 毕竟从一开始,Facebook的定义就是人们在网上的“身份证”,而且有20亿人都是这么做的。成为最频繁使用的“电话”,就是Facebook需要攻克的堡垒了。 所以Facebook的终极威胁,其实并不是其他的社交App,而是人们放弃Facebook,这种离开可能是潜意识里的,用户逐渐觉得这个App没意思,或者是认为沉迷Facebook对自己是种伤害。 活跃度下降对于社交产品来说,活跃度的下降比其他产品更加致命。因为社交产品有“网络效应”,每当有一个新的用户加入的时候,整个网络都会变得更有价值,而且往往这种效应能带来病毒式的增长。 但反过来,每当用户离你而去的时候,社交产品也会受到这种“反向的网络效应”的伤害,进入一种迅速的“死亡螺旋”的状态。 俄罗斯情报部门渗透到Facebook上,已经给Facebook敲了一个大警钟,这意味着也许美国的监管部门会制定更严格的法律来监管Facebook这样的垄断企业。而Facebook对信息流的算法调整,也是为了挽回用户的一种举措,虽然这会暂时伤害广告主的利益。 这就是Facebook的底层逻辑——“纠结”,因为Facebook有三个身份: 第一,Facebook是一个需要在乎利润的商业公司。它会努力为广告主服务,通过各种算法来给用户推荐各种内容,提高他们的活跃度; 第二,Facebook是一家具有媒体属性的寡头垄断机构,这意味着它要努力维持良好的公众形象和政府关系,不能得罪政府; 第三,作为一家有着巨大的情怀和理想的公司,Facebook还承载着很大的社会责任或者说某种理想主义的寄托,这可能和“追逐利润”与“政府关系”又产生了冲突。 所以这三个身份的相互纠缠和无法协调,就构成了Facebook的核心危机。而这种危机对于苹果、谷歌、亚马逊来说是相对少很多,是Facebook独有的。 扎克伯格能否带领整个团队解决这些底层的问题,将决定Facebook在未来科技巨头的大战中,到底会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这其实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链接起全网的Facebook真的好吗?这是不是意味着靠记录网络上每个人的一举一动,然后把这些数据打包卖给企业和公司? 社交应用的威胁看到这,不知道你是否也有想到,社交巨头对于这个时代的影响和威胁或许太大了。 就拿微信来说,微信的生态系统就是一个闭环的“局域网”,朋友圈和公众号都是好友和关注的才能看到,公众号不允许添加外联,对淘宝、头条、百度链接的封禁,都跟“开放、共享”的精神相违背。 很多资料和信息,得在微信里面找,其他搜索引擎找不到。虽然现在微信增加“看一看”功能,比之前的全闭环稍微开放一些,但对于用户来说,仍然是被动接受信息。 同样的现象,在Facebook上面也有,虽然Facebook还是允许添加外部链接,这一点比腾讯好一些。 但是它整体的产品设计思路和规划,都越来越朝着一种指向,Facebook就是互联网本身,大家不论想要看什么东西,都到Facebook上来看就好了。而由于它的用户数巨大,很多企业都不得不就范。 这个理念,跟微信相似,购物到钱包里的九宫格,娱乐用小程序,阅读看公众号,朋友圈分享心情和动态,吃喝玩乐都可以在微信实现,其他平台成了虚设。如果长此以往,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为什么现在的人都趋向宅和自闭,不愿意跟外界多交流,跟社交应用的属性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一个软件可以实现全部功能,没有选择的意义,生活会少了很多色彩,人的好奇心也会随之减少。 科技巨头如果无法推动社会前进,反而成了抑制人们生活习惯的机器,那用户流失转移到其他平台,也就不足为过了。 巨推传媒(CALL:400-606-5558),新媒体整合营销专家,需要微信公众号运营请联系我们!免费领取微信公众号诊断报告详见:www.jutui360.com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