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智能驾驶技术进入高速普及阶段。特斯拉于2月25日宣布在中国分批次推送城市道路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其最高阶FSD系统支持城市街道场景,售价64000元,加速了国内L3/L4级自动驾驶法规及标准完善进程。与此同时,比亚迪通过规模化降本策略,将全系车型标配的“天神之眼”智驾系统价格下探至10万元以下。新势力车企中,小鹏、理想、零跑和小米在交付量和产品布局上竞争加剧,头部阵营分化显著。 技术路径分化:特斯拉FSD与本土方案博弈 特斯拉FSD的入华不仅引发市场竞争升级,更推动技术路线争议。FSD采用纯视觉方案,依赖端到端大模型技术,与国内主流的“激光雷达+高精地图”路线形成差异化。目前,华为ADS3.0和小鹏XPILOT被视为其在高端市场的主要竞争者,两者均支持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 从功能层级看,特斯拉将Autopilot分为基础版、增强版和FSD三级,覆盖主动巡航、自动泊车等场景。这一策略促使国内车企加快技术迭代。例如,吉利新发布的千里浩瀚系统分为H1至H9五级方案,其中H9作为首个量产L3级解决方案,标配城区智驾功能。 技术竞争背后是行业标准与法规的完善需求。特斯拉FSD的本土化表现或将影响国内技术路径选择,其依赖的纯视觉方案若能在复杂路况中验证可靠性,可能推动行业向大模型驱动转型。 市场格局重塑:高端下沉与差异化竞争 低价位车型市场成为智能驾驶普及的关键战场。比亚迪通过规模化优势,将高阶智驾功能搭载至10万元以下车型,覆盖7万至20万元区间。吉利则推出千里浩瀚系统,全系标配高速NOA和自动泊车APA功能,并于3月大规模推送D2D(车位到车位领航辅助)。 新势力车企通过差异化策略抢占细分市场。2025年2月交付数据显示,小鹏以30,453辆位居新势力榜首,其10万元级MONAM03和18万元级P7+车型贡献主要销量,其中MONAM03MAX版搭载高阶智驾功能。理想聚焦家庭用车场景,计划7月推出纯电车型i8;小米则依托生态联动策略,SU7Ultra首发即破万,并连续5个月交付超2万辆。 车企竞争正从功能堆砌转向场景深耕。例如,小鹏强调“15万元以下市场L2+智能化加速渗透”,而特斯拉FSD与吉利H9方案则瞄准中高端车型的L3级量产能力。未来,技术成熟度与成本控制的平衡将成为决胜关键。 本文源自金融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