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往来,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问题。如何化解企业之间的矛盾,确保各方利益得以实现,这是对每一位执法者的考验。在内蒙古就有一家矿业公司,在法官的帮助下摆脱了债务危机,复工复产得以重生。 煤矿停工停产,民企何去何从? 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某大型露天煤矿经历了一场债务危机。该煤矿储量63亿吨,被列为国家保供煤矿,前景十分不错。然而,2013年前后,由于煤炭价格大幅度下降,公司严重亏损。2019年6月,公司不得不停工停产,大批供应商被拖欠货款和工程款,老徐就是其中之一。 老徐在当地经营一家加油站,多年来,他都与一家土石方工程公司合作,为其提供柴油。2018年,土石方工程公司进入锡林浩特市这家煤矿施工,需要老徐把柴油运到煤矿上。双方合作多年,结算一直都很顺畅,但2019年时出了问题。 对于老徐来说,没钱自己就没办法进货。考虑到与工程公司合作多年,这个矿又是国有煤矿,老徐决定自己先垫资。老徐大约借贷了700万元,但这些钱只维持了两个月,老徐从银行也借不出钱了。老徐停止了供油,并多次到煤矿上去要钱。矿上的财务总监态度很好,但就是拿不出钱。 无奈之下,老徐起诉了矿业公司。2021年10月,锡林浩特市人民法院判决矿业公司支付老徐100万元现金以及利息。虽然赢了官司,可老徐依旧高兴不起来。除了等,老徐觉得自己也做不了什么。 2019年起,除了像老徐这样的供应商,大量民营企业起诉矿业公司,要求支付货款和赔偿损失,总金额超2.5亿元。大多数都是原告胜诉,胜诉一方都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但由于矿业公司账上没钱,查封的固定资产难以拍卖,几乎所有案件都以终结执行程序的方式结案。 经统计,与矿业公司有关的执行案件共56件,涉及民营企业有60多家。由于办案力量分散在两级法院的19名执行法官手中,化解矛盾效果不佳,案件陷入僵局。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内蒙古自治区高院能动司法的理念,辖区内所有涉及到矿业公司的案件,被全部交叉执行提级到中院。 法院执行打破僵局,矿业公司走出困境 2022年底,锡林郭勒盟中级人民法院成立专项工作组,对于矿业公司有关的56件案件集中管理、统一执行。 执行法官了解到,矿业公司一直在寻找复工复产的路径。若通过拍卖生产设备来实现债权,将对未来的复工复产不利。经研判,法院认为,只有让企业活起来,才有可能化解债务。因此,法院决定暂不拍卖企业资产。 复工复产初期,企业面临诸多问题。想要推动矿业公司复工复产,仅靠法院一家远远不够,锡林郭勒盟能源局协调林草局、自然资源局等相关部门,为企业办理后续的生产和建设用地需求,使企业复工后能立刻转入生产。 2023年初,矿业公司申请到了注资。矿业公司承诺先拿出1亿元用于偿还法院执行案件的欠款,但这笔钱并不够偿还全部2.5亿多元的债务。为此,执行法官再次与56个案件的企业逐个沟通,希望对方能接受先偿还一部分,剩下的欠款分期执行。在全体执行法官的努力下,56起案件全部达成执行和解,法院解除了对矿业公司所有的强制措施,为复工复产铺就了道路。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目前矿业公司已根据协商的分期还款计划将所有2.5亿多元的债务执行完毕。老徐也拿回了欠款,他的加油站渡过了危机。 2023年8月,矿业公司正式复工复产。经过一年的努力,矿业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复工复产取得显著成效。不仅自身走出了困境,还为当地新增3000多个工作岗位,2024年纳税15亿元。
案件来源 |《今日说法》两会特别节目《一个企业的重生》 记者 | 汤贝妮 李鹏 李政林 杨帆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