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领域,百度曾被视为行业先驱,其布局之早、投入之深堪称国内互联网企业的标杆。早在2010年,百度便成立自然语言处理部门,2013年率先推出深度学习框架PaddlePaddle(飞桨),比国际主流框架TensorFlow更早问世。彼时谷歌退出中国市场,百度凭借搜索引擎积累的数十亿用户数据优势,在AI技术研发上可谓得天独厚。 然而十余年过去,当DeepSeek、豆包等后起之秀掀起生成式AI浪潮时,人们发现这家老牌科技巨头的AI战略似乎陷入了"长衫困局"。尽管百度陆续推出Apollo自动驾驶、文心一言大模型等技术成果,但商业化进程始终步履维艰——自动驾驶长期停留在园区测试阶段,文心一言虽用户突破4.3亿,却因生成内容频现"量子纠缠式回答"遭用户调侃。反观其核心业务,搜索引擎广告占比持续攀升,2024年在线营销收入仍占百度核心业务72.6%,AI技术反哺主业的愿景尚未完全实现。 这种"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割裂"的困境,在文心一言的发展历程中尤为凸显。该模型虽在中文理解、多模态生成等领域展现优势,但相比国际顶尖水平仍存差距。当DeepSeek以开源策略快速抢占开发者生态时,百度直到2024年才加速开放步伐,推出文心大模型免费政策及下一代开源计划。这种战略摇摆,使得百度在AI竞赛中逐渐从领跑者转变为追赶者。 值得关注的是,百度并未放弃破局尝试。2024年其智能云业务同比增长26%,AI相关收入激增3倍,大模型中标项目数、行业覆盖率均居市场首位。最新推出的"AI搜"无广告搜索引擎,试图通过文心大模型重构搜索体验,这或许是其扭转局势的关键筹码。正如李彦宏所言:"创新不能被计划,但可以营造有利环境,百度能否在AI长跑中厚积薄发,仍需时间检验。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