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颖 牟平 来源:《家族企业》杂志 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2月7日发布消息,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已于2025年1月26日裁定受理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苏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苏宁置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重整申请,并指定多家律师事务所担任管理人,负责相关事务。这次破产重整意味着苏宁集团已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并因债权人的申请而启动重整程序。虽然重整可以用时间换空间,在法律程序上给予债务企业一定的缓冲期,为其争取生机,但苏宁过去经营中的问题也再次被提及和讨论。 关于苏宁集团走向破产重整的原因,有观点认为是苏宁过度多元化扩张,导致资金链紧张;也有人认为,苏宁错失了互联网行业的机会,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基因;还有人将责任归咎于投资决策失误或创始人张近东的领导问题。另外,一些分析指出,苏宁在职业经理人的培养上存在短板,家族接班计划也未能顺利实现。 在探讨这些原因的同时,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浮现出来——苏宁是否真正算得上是家族企业? 表面上看,张近东持股过半,并曾尝试培养儿子张康阳接班,这似乎符合家族企业的典型特征。然而,回顾苏宁多年来的经营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其决策逻辑和发展路径与传统家族企业有着显著差异。苏宁的扩张方式更加注重财务目标,而非传统家族企业强调的情感联系和家族传承。这使得苏宁是否能被视为家族企业,变得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 家族企业通常既关注赚钱(财务目标),也重视企业的家族情感价值(社会情感目标)。从财务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目标是让股东的财富最大化,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管理者在决策时,会评估某项行动对股东未来收益的影响,并尽可能获取所有相关信息,以最理性的方式做出选择——他们的重点是如何在可控风险下实现最大收益。因此,愿意承担风险是合理的,因为更高的风险往往带来更高的回报。 但如果站在家族情感的角度,企业的目标就不只是赚钱了。管理者更关心的是如何保护家族在企业中的影响力,而不是让财富无限增长。他们通常不会追求最高利润,而是确保企业收入能维持在一定水平,以保证家族的长期掌控权。换句话说,他们更倾向于根据过去的经验和努力来稳住局面,而不是冒险去追求未来的不确定收益。 上面的表格总结了这两种视角的核心区别。本文将从苏宁的行动模式、财富聚焦、决策基础以及理性程度四个方面作为框架,分析其过去的经营特点,并探讨苏宁破产重整的原因。 苏宁的行动模式:始终谋求提升企业地位 1990年,张桂平和张近东兄弟共同创立苏宁,专营空调销售。他们凭借精准的市场判断、上门安装服务和果敢的决策,迅速击败当时南京的国营连锁企业,将苏宁从一家小店发展为南京的龙头企业。 1992年,张桂平与张近东分家。张桂平更看好房地产行业,而张近东选择深耕家电零售。多年后,张近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分家的原因是各自专注于不同领域。然而,后来张近东又成立了苏宁置业,与张桂平的苏宁环球存在一定业务重叠。 1992年至1996年,苏宁积累了充足资金,张近东决定转型,将公司从空调专卖店拓展为综合家电连锁。这一决策推动苏宁迅速扩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此后,苏宁与国美展开激烈竞争,被称为“美苏争霸”。2010年,苏宁正式上线电商平台,挑战京东;2012年,启动“云商模式”,全面向互联网零售转型,布局全渠道零售。这些举措都表明,苏宁不仅在创业初期寻求发展壮大,在后来的竞争中也始终致力于提升行业地位,而非仅仅保持现状。 张近东不仅追求企业地位,也十分在意个人权威地位。关于他的强势领导风格,坊间流传着许多故事,其中一个得到了相关方的确认。1992年,时任格力江苏市场负责人的董明珠,与“江苏五交化”达成地区代理协议,江苏五交化在前期为格力做了大量市场开拓,使得格力在江苏小有名气。空调销售旺季时,苏宁要求董明珠发货,并承诺先支付500万元。然而,董明珠拒绝了这笔交易,坚持履行与“江苏五交化”的代理约定。她表示:“我和‘五交化’有约在先,江苏市场归它代理,我不能打破规矩。”这一事件引发了双方的激烈争执。2012年,记者提及张近东评价董明珠“过于强势”时,董明珠当即回应:“他说我强势,其实他才强势,他比我还强势。”直到2016年,苏宁才重新开始销售格力空调。 苏宁的财富聚焦:重视未来金融财富 2008年,国美创始人黄光裕入狱。2013年,苏宁在与京东的价格战中成功全身而退,使其在零售行业一度风光无限,展现出舍我其谁的气势。2015年6月,在A股牛市的推动下,苏宁易购(当时名为“苏宁云商”)市值攀升至1683亿元,张近东个人财富达到810亿元,位列2015年胡润百富榜第九名。这一时期,他试图打造一个中国版的“沃尔玛+亚马逊”超级商业体,并大举投资跨界扩张,涉及地产、物流、电竞、体育等多个领域。收购案例包括但不限于: 除了实体产业,苏宁也在资本市场积极布局,投资未来的金融财富: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至2020年,苏宁累计对外投资约800亿元。然而,除对阿里巴巴的投资获得一定回报外,其他大部分投资并未带来可观收益,甚至出现较大亏损。 从投资逻辑来看,苏宁的核心目标并非维护家族控制权,而是通过多元化扩张提升市场地位和股东价值。其管理层多次公开强调“规模优先”“市场份额领先”,充分体现了财务导向下对增长目标的执着追求。 苏宁的决策基础:始终押注未来机会 张近东无疑具备敏锐的创业嗅觉,他善于判断市场趋势,并敢于在不确定中下注。从20世纪90年代销售空调起,他就展现出对未来机会的精准把握。例如,90年代末,苏宁果断放弃家电批发业务;转向C2C线下零售;他预见到家电市场将从“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届时消费者将更关注品牌与服务。 进入电商时代,苏宁虽然被动迎战,但并未止步于单纯上线B2C业务,而是提出O2O(线上线下融合)战略,试图超越传统电商模式。为此,苏宁不惜投入数百亿元搭建物流体系,收购PPTV、红孩子等垂直平台,并与京东展开“全网比价”的价格战。这一系列激进决策,使苏宁短期利润大幅下滑——2013年净利润同比下降95%。但从长期来看,其线上市场份额从不足5%增长至2020年的20%,最终完成了从传统零售商向科技零售企业的转型。这正是典型的“未来机会预期”型决策,而非家族企业惯有的“维持现状”逻辑。 即便在2021年,苏宁遭遇资金链危机时,张近东依然选择果断出售部分资产,以确保财务安全,而非出于家族传承或企业情感价值考量。这种决策风格,始终围绕未来市场机会,而不是固守已有地位。 苏宁的理性程度:接近理性,不顾声誉 家族企业的决策通常受到“有限理性”影响,容易受到家族经验和情感偏好的制约。但苏宁的决策展现出了接近理性的特征,这与其注重财务视角密切相关。 例如,在2013年与京东的激烈价格战中,苏宁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制定了促销策略,最终实现销售额同比增长353%。这不仅是情感驱动的反应,更是通过理性的数据分析和量化评估来制定决策。同样,在物流体系的建设上,苏宁选择自建仓储网络而非依赖第三方服务,这一决策基于详细的成本效益模型,体现了苏宁对资源配置效率的高度理性化管理。管理层在年报中明确指出:“所有战略必须通过严格的财务模型验证。”这一做法为公司提供了坚实的决策基础,确保了长远发展的可持续性。 然而,尽管苏宁的决策一直偏向理性,但其激进的扩张行为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后果。2021年,苏宁因扩张过快,债务规模突破千亿元,陷入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面对困境,张近东作出了一个大胆而果断的决策——他选择将苏宁易购23%的股权出售给江苏省国资联合体,并主动退出了上市公司的管理岗位。这一举措意味着苏宁易购告别了“家族控制”的模式,也使得家族传承的议题暂时被放在一旁。苏宁亦未选择保全二代的声誉,张康阳因苏宁小店35亿元融资担保纠纷被建行全球追债,香港法院以“藐视法庭罪”判决重创其家族声誉。 相比之下,国美电器在黄光裕家族控制下,即便面临经营困境,也依然坚持通过关联交易和资产腾挪来维持控制权,导致其复苏进程缓慢。虽然这种方式有其局限性,但至少国美在控制权的坚守上,未轻易放弃。 苏宁的“理性”决策看似稳妥,却未能真正理解市场的长期规律,过度追求短期目标与资本运作,导致了急功近利的策略,从而为其后来的困境埋下了伏笔。 家族企业通常有着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在决策上始终围绕“保持地位”展开。家族企业的核心动机通常是维护现有的控制权和保护家族的声誉。这些企业更倾向于规避不确定性,保持现状,确保家族对企业的掌控不受动摇。 然而,苏宁的行动模式与这种传统家族企业的做法截然不同。从一开始,苏宁就以“提高地位”为目标,谋求快速的扩张与市场的主导地位。苏宁的财富策略并不是将焦点锁定在“当下的社会情感财富”上,也没有执着于家族控制的延续。相反,苏宁的财富聚焦始终指向“未来的金融财富”,这是其区别于传统家族企业的关键所在。 传统的家族企业通常将“维持现状”作为决策标准,避免承担风险。而苏宁却展示出一种不同的逻辑:它追求的是在“给定风险的前提下实现业绩最大化”,也就是说,苏宁更倾向于通过主动承担风险来换取潜在的更高收益。苏宁的决策不是依赖于过去的经验积累,而是基于对未来机会的预判。这种“未来机会预期”的决策模式,驱使着苏宁不断尝试新领域、跨界投资,最终走上了与传统家族企业不同的发展道路。这种不拘泥于家族情感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让苏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了短期的成功,但也为其后来的挑战埋下了隐患。 企业永续经营的本质,是从“个人英雄主义”向“系统抗风险能力”的进化。日本金刚组(公元578年创立)历经40代传承的核心秘诀,在于将“守”的理念制度化:设立“破坏性创新隔离基金”,要求每代掌门人投入10%利润,既保障根基不受颠覆性变革冲击,又为转型预留空间。 尽管苏宁电器、苏宁控股和苏宁置业正面临破产重整,张家依然在靠苏宁易购谋求“二次创业”。在张近东回归后,企业果断砍掉亏损业务,专注于家电主业。2023年,核心家电3C业务实现盈利26亿元,而仓储物流资产证券化则为企业回收45亿元资金。这种“战略性撤退”正印证了《孙子兵法》中“不可胜者,守也”的智慧:真正的防守并非消极避战,而是通过构建制度韧性,为下一轮进攻积蓄势能。毕竟,商业赛场上没有永恒的冠军,只有不断进化的生存者。 (作者傅颖是南昌大学公共政策管理学院教授,牟平是高尚家族办公室创始人。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本文详见于【《家族企业》杂志2025年3月刊】未经本刊授权,不得转载;经本刊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