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佛教界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城被举报,经相关部门核实举报属实,当事人依法进入审查阶级。尽管“打老虎拍苍蝇”、“P2P暴雷”、“高铁占座”等各种躁动事件层出不穷,但清心寡欲的佛教界出这么大的一个事儿还是令人震惊的,不仅要想,我们这个社会究竟怎么了? 细细思量,“浮躁”可能是病根吧,“浮躁”的意思大家都明白,不再赘述,但“浮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专利吗?其实不然,因为“浮躁”一词出于《晋书·应詹传》:“玫 浮躁有才辩,临漳人士无不诣之。”,由此而知,“浮躁”早在1000多年前都有了,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专利,但为什么当下似乎“浮躁”更为明显和“猖獗”呢?这恐怕得从“浮躁”的根源说起。 人为什么会浮躁呢?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人的“攀比心理”,俗话讲:“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货比货该扔,人比人该死”,这大概是对因“攀比”而“浮躁”最好的诠释吧!而“攀比”的背后就是信息的对比,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的传播越来越高效,尤其是微信、微博、头条、抖音等自媒体的出现,更促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呈现即时化、透明化的特征,也正是这即时化、透明化加重了我们的“浮躁”心理。近的说,之前你的老同学买个豪车、买个豪宅,你可能都不知道,但现在通过微信刷圈,你第一时间就会看到这个信息,尤其是你看到他洋洋得意的样子,再回想上学的时候他学习远不如你,此刻你那“羡慕、嫉妒、恨”的心理就油然而生,再回头看看自己的“破车”、“陋室”,“浮躁”就不自觉的来了!远的看,当你通过微博、头条等开放自媒体平台看到那些90后、00后年收入轻松百万,再看看自己已是“油腻中年”月薪还在4位数徘徊,又怎能不“浮躁”呢?所以,这些移动互联网自媒体在加速信息流的同时也加速了“攀比”,放大了“浮躁”。 那我们如何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呢”?如何在“浮躁”的大染缸里保持自己的一点平和呢?拒绝互联网、封闭自我似乎不太现实,这恐怕还得从我们自身修心做起,我认为修心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 第一,不忘初心。大家都在讲“不忘初心”,那什么是“初心”?我认为初心就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把这个意义和价值转化为我们人生奋斗的目标,这就是“初心”,有了目标,就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去奋斗! 第二,找到信仰。信仰其实就是我们为人处世、做人做事要遵循的原则,有了这些原则,那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会轻松许多,不会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了,因为我们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该如何做! 不忘初心,找到信仰,有目标、有原则,“攀比”之心就距我们远了一点,那“浮躁”也就少了许多。当然,也不能太“佛系”了,适度的“攀比”之心还是有必要的,因为正是有了“攀比”才能知耻而后勇嘛,“攀比”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哦!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EO研究协会网官方发声,对观点有疑义请先联系作者本人进行修改,若内容非法请联系平台管理员,邮箱cxb5918@163.com。更多相关资讯,请到SEO研究协会网www.seoxiehui.cn学习互联网营销技术请到巨推学院www.jutuiedu.com。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