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但长期以来,基层治理早已不是简单的“政策传达”或“矛盾调解”,而是数据报表、活动策划、舆情应对、资源协调、突发事件处理的“五线谱式轰炸”。而群众的需求也从“解决漏水问题”升级为“我要24小时在线响应”,政府的考核从“台账完整”变成“数字化治理创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困境制约着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人工智能是基层治理的“智慧大脑”。人工智能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成为基层治理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通过整合政府各部门数据资源,构建统一的数据平台,人工智能能够实现对海量信息的快速筛选、分类与深度挖掘,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利用AI算法预测社会矛盾发展趋势,提前介入调解,有效避免矛盾激化;或通过分析人口流动、就业状况等数据,精准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此外,人工智能还能辅助制定应急预案,模拟灾害情景,优化救援路径,提升应急响应速度与效率。这一系列功能的实现,使得基层治理决策更加科学化、精细化,真正实现了“智慧治理”。 人工智能是基层干部的“得力助手”。在基层工作中,干部是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的关键力量。然而,繁重的工作任务、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有限的人力资源往往使基层干部陷入应接不暇的境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基层干部提供了强有力的辅助,逐步实现从“写”到“改”,从“人找数据”到“数据找人”,从“被动应付”到“主动预判”。智能客服系统能够24小时在线解答群众咨询,减轻干部工作压力;智能巡查系统利用无人机、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实现对重点区域、关键时段的全天候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增强基层治理的时效性。 人工智能是群众满意的“贴心管家”。基层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群众,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让服务更加人性化、便捷化,正逐步成为人们心中永不掉线的“政策百科”,和群众满意的“贴心管家”。在公共服务领域,智能服务平台能够根据群众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方案,如在线预约、远程办理、智能导诊等,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在社区治理中,智能门禁、人脸识别等技术增强了小区安全管理,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引导居民养成良好习惯,提升了居住环境质量。 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技术应用的“试金石”。尽管人工智能在基层治理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广泛应用仍面临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技术伦理等挑战。为此,还需明确数据使用权限与责任,加强监管,确保技术应用合法合规。在这场变革中,技术始终是手段,服务群众才是根本目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基层治理必将迎来更加智慧、更加高效、更加人性化的新时代。让我们携手拥抱这场变革,共同开创基层治理的美好未来。(牛栏江镇基层党建办毕玉婷) |
点击查看更多